成语"畏首畏尾"历史出处是哪里?该如何解释呢?

2023-06-27 11:31:11阅读:126来源:历史吧
标签: 春秋 赵盾
广告id2-600x50

  【成语】: 畏首畏尾

image.png

  【拼音】: wèi shǒ wèi wěi

  【解释】: 畏:怕,惧。前也怕,后也怕。比喻做事胆子小,顾虑多。

  【成语故事】:

  晋灵公11年(公元前610年),晋灵公在扈和一些诸侯会盟。郑穆公想参加这一盛会,主盟人晋灵公却拒绝和郑公相见,原因是晋公认为郑国和楚国勾结,对晋国怀有二心。郑国的大臣子家派信使去晋国,给执政大夫赵盾(赵国国君的先人)捎去一封信,信中说,郑穆公即位以来和晋国一直是友好的,即使面对楚国强大的压力,也从来不敢对晋国三心二意。

image.png

  信中还反驳了晋君对郑国的无理指责,接着用强硬的口气说:古人有言说:畏首畏尾,身其余几(怕头怕尾,剩下来的身子还有多少)?又说:鹿死不择音(鹿到临死前顾不上发出好听的鸣声)。小国事奉大国,如果大国以德相待,那它就会像人一样恭顺……信中接着说:如果大国待之非礼,小国就会像鹿一样铤而走险,哪儿还能顾得上有所选择?贵国的命令没有标准,我们也知道面临灭亡了,只好准备派出敝国的士兵严阵以待。今后,到底该怎么办,就听恁您的命令吧。赵盾看信中言之有理,劝晋灵公收回拒绝郑穆公参加会盟的成命。这段故事产生了畏首畏尾和铤而走险两个成语。

  

相关内容
    暂无相关信息
猜你喜欢
广告id20-300x250
成语典故最新文章
精华推荐